一个网络热梗的价值几何

  □ 宋说

  “北京到底有谁在啊”成了最近特别火的一个网络热梗。先是众多官方账号剪辑视频玩梗,最高点赞量超百万。随后,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也通过剪辑视频的方式参与玩梗,在评论区进行了一场有来有回的联动,引得网友点赞。一个网络热梗经过二次创意的“脑洞”,出现了更有意义且正能量的一面。

  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参与网络热梗“北京到底有谁在啊”,不仅进行了自我推广,也展示了两所高校轻松、风趣的一面。

  “那你偏要去北京什么意思,北京到底有谁在啊?”这个热梗源自最近热播电视剧《玫瑰的故事》中男女主角的一段争吵画面。这个热梗不仅被北京的众多官方账号剪辑使用,全国各地文旅也纷纷接招,山东、新疆、贵州、海南、湖北等地都借此开启二次创作,传播和推广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。

  官方媒体通过使用网络梗和流行语,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,能够有效提高信息传达的效果和传播力。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这次利用热梗的二次创作,不仅能够让人们记住学校的报考代码,还能通过参与社会热点话题,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对话,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。而全国多地文旅局虽然被网友调侃“没场硬转”,但借用同样的台词对本地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进行宣传,也让人们看到各地文旅拥抱游客的满满诚意。

  在互联网时代,网络热梗频出,怎样将其利用好实现传播效果,非常考验技巧。

  首先需要对网络文化保持接纳的态度。这次参与“北京到底有谁在啊”热梗的地方文旅和高校,传播形式和内容上与时俱进,展现出更加亲民、幽默的形象,不仅增加了高校和地方的知名度,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关注。一句简单的影视剧台词,在接力传播中,离开原有的传播语境,丰富了网络梗本身的内涵。也让人们看到,网络热梗不仅是一种娱乐手段,更是一种反映社会现象的工具。

  其次,我们应该学会挖掘网络热梗背后的多维价值。中国自古以来都有梗文化,从前的“梗”可以看作是成语和歇后语,比如“王婆卖瓜——自卖自夸”“关公面前耍大刀——自不量力”,如今,“玩梗”更加年轻化、流行化,有谐音梗“雨女无瓜”“我太南(难)了”等等,玩法多种多样。虽然这些网络用语的方式简单粗暴,但部分经过挖掘的梗文化,“梗”的能指和所指都很丰富,有些还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。

  不过,我们需要警惕的是,玩梗需要适度,更应避免太过依赖互联网用语。网络环境下,有些群体尤其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网络用语表达思想情感,语言表达越来越单调匮乏。这也说明,梗文化的盛行,影响着网络新世代自我表达、话语重塑、价值形成和行为交往的方方面面。同时,有的“梗”经过变异,将“好自为之”说成“耗子尾汁”等,这种对汉字歪曲的梗创作,容易影响大众对汉字的准确认知。

  从这个意义上说,把“梗”玩明白,除了要接受梗文化的流行趋势,还应跳出简单的模仿,让“梗”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工具,更好发挥多维价值。
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本站资源来自会员发布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,不代表本站立场,仅限学习交流使用,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。 如有侵权争议、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微信与QQ同号:414165875,删除处理!

评论0
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