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街美食丨糊嗒嗒又烫嘴,但东阳人超爱~

这碗35岁的沃面

真香

糊嗒嗒又烫嘴

却是一众食客的心头好

生在中国,爱吃面的人是幸福的。北京炸酱面、兰州拉面、四川担担面、武汉热干面、杭州片儿川……千年炊烟孕育了千余种面的做法。如果要东阳人选一碗面代表家乡的味道,“土生土长”的爊面应该是首选。

翻开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搜索“爊”字,显示“爊”同“熬”(āo),即把食材放在水里煮。

过去,勤俭的东阳人舍不得把家里的剩菜倒掉,就加水加面加淀粉重新熬煮。弃之可惜的食材,最终熬出了美味佳肴。

或许是为了写起来方便,本地人普遍用“沃面”来代替爊面。如果想品尝地道的沃面,该上哪去找?换作以前,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——去张府前巷,那里有一家开了几十年的北镇楼老沃面店。然而,自打张府前巷“旧改”后,这家店的去向成谜。本期“老街美食”为大家找到了今年2月新开张的老店,就在吴宁一校门口。

老店搬了新家

▲北镇楼老沃面店从张府前巷搬家到了张宅巷

说起来,北镇楼老沃面店与“张”这个字挺有缘分,店主张志康、张柳英夫妇双双姓张不说,自今年1月初从张府前巷搬走后,新店选在了同样是“张”字开头的张宅巷,紧挨着一个风景不错的“口袋公园”,另一边则是吴宁一校。虽然现在的店面1楼大堂面积比老店小了一些,但2楼增设了包厢,可满足食客的不时之需。

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,这不是北镇楼老沃面店首次搬家了。该店的1.0版是藏在龙井巷深处的一家小店,开业于1986年。彼时小店空间局促,挤挤挨挨。为了生存,张志康一家早年卖过馒头、包子、油条,每天从天没亮忙到天黑。张柳英是店里的“采购员”,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去菜场挑选新鲜食材,回来时车头、车尾的篮子里总是装得满满当当,甚至有一次因为车尾装了太多菜,“头”轻“尾”重而失去平衡,让她重重摔倒在地上。

据张志康回忆,那会儿来店里吃面的客人并不多,因此沃面的存在感远没有现在强。不过,正是这家不起眼的小店,给不少本地人留下了关于沃面的美好记忆。“在巷子里那家店第一次吃沃面的时候特别惊艳,觉得怎么会这么好吃。”今年68岁的蔡女士说,也许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面上的美食并不丰富,因此鲜香的沃面给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。

▲北镇楼老沃面店的沃面

小店一开就是十几年。2000年左右,龙井巷南端迎来拆改,小店随之关停,直到3年后才在张府前巷“重生”。

在张府前巷的20年,北镇楼老沃面店的生意一直很好,但背后的艰辛只有张志康夫妇二人清楚。“做餐饮真的很辛苦。”张柳英因为常年要在大堂里向后厨报菜,嗓子受损,直到后期店里配了传音话筒才好些;张志康在后厨的“战场”里忙活,要克服的除了腰酸腿涨,还有夏季难熬的天气,汗水分分钟浸湿他的衣裤……好在现在,店里多了不少人手帮忙,其中好几人是他们夫妇培养了多年的老伙计,他俩终于可以稍稍放手,闲时回家歇上一会,不用再一整天守在店里。

水准依旧很稳

屈指算来,北镇楼老沃面店已经35岁了。这么多年屹立不倒,自然有过人之处,首当其冲一定是沃面好吃。张柳英却摆摆手,谦虚地说:“面好不好吃客人说了算,我们能做的只是保证食材新鲜、店里干净卫生。”

新店开业至今有5个多月了,后厨却清爽得仿佛刚装修完。张柳英说,按照以前开店的习惯,新店每天至少搞两次“小卫生”,保持后厨灶台、备菜区、地板干净;每个星期还要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。不仅如此,在餐具消毒方面,她也十分“吹毛求疵”,硬是在清洗餐具、把餐具放入消毒柜高温杀毒之间再加了一道步骤——煮沸消毒。为此,她定制了两个大大的不锈钢网筐,所有清洗过的餐具都要放入筐中,浸在沸水里煮上几分钟,如此这般她才安心。

至于食材,张柳英不太计较成本,在可选的范围内总是挑更好的。比如店里的卤鸭头,买原材料时,相同的价格,一袋鸭头分10个装、9个装、8个装,她一直是挑8个装的,因为鸭头更大更优质。

▲烧沃面所需的食材经过不厌其烦的处理

说回到沃面上,如何做一碗地道的沃面?不同的面馆、饭店有不同的食材搭配、面条选择和烧法。北镇楼老沃面店的这碗沃面并没有什么惊奇的秘方,主食材是普普通通的青菜、河虾、蛋丝、黑木耳、猪肚、肉丝、机制碱水面。绿的、红的、黄的、黑的、褐的,多种颜色交织在一碗面中,煞是好看。因为在熬面的过程中加入了水淀粉,浓稠的汤汁裹住了食材,也裹住了热气。所以,当糊嗒嗒的沃面烧好端上桌来,乍一看没冒什么热气,一口下去却十分烫嘴。

除了烫,还有一大感受是鲜。不过,张柳英说自家店烧面不用高汤,而仅用开水。想来是食材足够新鲜和丰富,在熬的过程中释放出了鲜美的味道。为了这一口,许多熟客从张府前巷追到张宅巷,还有不少人特地从义乌、永康、磐安、桐乡赶过来打卡。

▲吃沃面时,食客们爱点上一些小菜搭配

对于胃口好的食客来说,光嗦一碗面是不够过瘾的,还要再点上藕饼、虾酥、白切肚之类的小菜,才算是恰到好处。就拿白切肚来说,这道菜与沃面里的猪肚一样,但单独吃起来风味更醇香,没有一丝膻味。美味的背后,是对食材不厌其烦的处理。张柳英说,猪肚买回来后,要先把内面翻出来,剪掉油脂,再翻面放入沸水中汆烫;捞出后撒盐、面粉,倒上一些醋,给猪肚做个“马杀鸡”,揉搓掉表面的黏液、黏膜,一些难搓掉的杂质就用刀刮掉,接着用水一遍遍清洗,直到猪肚变得干净光洁;而后加香料,进入长达好几个小时的慢煮环节,最后上桌的白切肚嫩滑入味,成为食客难以抗拒的诱惑。

▲细致而到位的清洗,保证了猪肚没有膻味

从龙井巷小店开始“入坑”沃面的姜女士,这天开车路过东街,特地绕进张宅巷打包了几碗面和1份白切肚,“我家外孙女和我一样爱吃这里的沃面,带回去给她当午饭。”当天,店里还有很多客人带着孩子在用餐。张柳英说,熟客们常常是两三代人一起来吃面。四季更替,她看着客人的孩子慢慢长大、结婚、生子,自己也慢慢上了年纪。漫长的时光也赋予了这碗面别样的滋味,是无法言说的亲切感,是抚慰人心的烟火气。

▲市民进店用餐

记者丨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任旦雯 胡鼎

相关新闻:

原标题:《老街美食丨糊嗒嗒又烫嘴,但东阳人超爱~》

本站资源来自会员发布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,不代表本站立场,仅限学习交流使用,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。 如有侵权争议、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微信与QQ同号:414165875,删除处理!

评论0

没有账号?注册  忘记密码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