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【中国临海新闻网】
图为罗赛芬现场教学火烧饼制作方法。 金晓欣摄
这几天,64岁的临海阿姨罗赛芬心情格外好,因为大家都夸她做的“饼”好吃。
这口“饼”就是临海人熟悉的“老底子味道”——火烧饼。忘记说了,罗赛芬还有一个隐藏身份——白塔桥火烧饼第4代传人之一。
19岁学艺 烟火里的青春
“我的师傅叫范彩香,是白塔桥火烧饼第3代传人,我19岁就跟着她学手艺了。”说起与火烧饼结缘的点滴,罗赛芬历历在目。白塔桥饭店是紫阳街上鼎鼎有名的老牌国营饭店,能在这里工作让罗赛芬骄傲了许久。年轻的罗赛芬能吃苦、手脚麻利,一眼就被做饼的“大老师”范彩香相中,开始了学艺生涯。
火烧饼是当年饭店里的一大招牌,分成红糖豆沙和咸肉葱花两种口味。因为广受食客喜爱,烧饼的炉子一天到晚都是滚烫的。罗赛芬和店内其他3个传人每天边做边学,学了3天,就站在了面案前正式做饼。
“师傅是很严格的。火烧饼的大小、用料、步骤都是有讲究的,做错了或者是偷工减料,师傅骂起来是不留情面的。我好几次都被骂哭了。”罗赛芬回忆起学艺的日子,不禁泪下。她说,当年店内对火烧饼有一套严格的标准,比如一斤面粉,不多不少要做22个饼;一炉要烧78个饼;火烧饼的豆沙要自己熬、猪油要腌2个月以上……这些细致的规定成就了一口酥脆的“府城味道”,也在年轻的罗赛芬心里立下了“从艺必精”的规矩。
第4代传人 一度手艺难传
25岁那年,罗赛芬和丈夫李雷光一个做、一个烤,支起了自己的小摊。因为手艺正宗、味道地道,生意很是红火。其间,也有不少人闻名前来学这门手艺,罗赛芬也是大方传授。
制作火烧饼,共有7道工序。只见,罗赛芬将醒好的面团和油酥按比例叠在一起,然后用手掌的力气反复揉推。再将拌好的甜、咸馅料包进饼皮内,刷上一层薄薄的“糖引”并撒上一些芝麻。最后在生胚上拍点水,贴在上百摄氏度的木炭炉内进行烤制。一两分钟后,香喷喷的火烧饼就新鲜出炉了。
“看起来简单,做起来苦,很多人到了烤饼这一步就放弃了。”李雷光有些遗憾地跟记者说起了火烧饼逐渐消失的原因。他说,烤炉和人的磨合是需要时间的。无论是罗赛芬,还是来学的人,起初都经常被烫伤。特别是夏天,经常一站就是10多个小时,守在炉子旁,身上的衣服就没干过,别提多难受了。这也导致很多人学着学着就喊“吃不消了”。做火烧饼耗时长,但是带来的效益却过于微薄。
近年来,随着传人们的陆续退休,这门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手艺正面临着“传承难”的困局。
“老字号”征集 唤醒府城味道
2023年春天,一则“台州府城百年‘老字号’征集令”让白塔桥火烧饼再次翻红。
“强烈要求白塔桥火烧饼重新做起来。”“魂牵梦绕的童年味道。”“火烧饼就是老城关的记忆啊!”……看着一条条留言,本着新闻人的使命,市新闻传媒集团迅速行动,派出融媒小组,在全城寻找“消失的火烧饼”。在市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李胜利的牵线下,退休了的罗赛芬“重出江湖”,走进市东湖职业技术学校的烹饪课堂,将手艺传给了这里的学生们。同时,这条教学视频也被接连转发,唤醒了不少老临海人记忆里的味道。
“我们都盼了好多年了。”今年46岁的陈瑶是紫阳街上的老住户,又见火烧饼的身影,她显得有些激动。她说,自己就是闻着白塔桥火烧饼的香味长大的。从前夜自修回家,桌上总会有一块热腾腾的火烧饼。在物资匮乏的年代,那就是父母无言的爱。白塔桥不做火烧饼以后,她听说天台有,还曾特意开车去吃,但是总觉得差点味道。“一些在外地的亲戚听说临海又有火烧饼了,都开心地说要回来尝尝。还有朋友忙着打听地址,要跟视频里的罗阿姨学手艺呢!”陈瑶说。
与此同时,市文化旅游部门在得知情况后也表示,火烧饼是临海美食的记忆,也是府城小吃的典型代表。接下来,会大力支持传承人做好挖掘和传承工作。
听到呼声的罗赛芬,脸上笑开了花。她说,好手艺没人传下去,一直以来都是自己的一个遗憾。这次融媒小组找到她,也给了她信心。她和丈夫合计后准备在紫阳街上找个小店面,继续卖火烧饼。同时也欢迎有意向的人前来学手艺,尽自己的力量让这门手艺再现光华。
本文来自【中国临海新闻网】,仅代表作者观点。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。
ID:jrtt
本站资源来自会员发布以及互联网公开收集,不代表本站立场,仅限学习交流使用,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,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。 如有侵权争议、不妥之处请联系本站微信与QQ同号:414165875,删除处理!